微观经济


  微观经济(Microeconomic或Microeconomics)是指个量经济活动,即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它研究的是个别企业、经营单位及其经济活动,如个别企业的生产、供销、个别交换的价格等。微观经济的运行以价格和市场信号为诱导,通过竞争而自行调整与平衡。

一、需求

(一)需求含义: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二)影响需求的因素

1、商品自身的价格:一般情况下,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越小;相反,商品的价格越低,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越大。

2、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对于多数商品来说,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时,会增加对商品的需求量;相反,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下降时,会减少对商品的需求量。

3、相关商品的价格:当一种商品本身的价格保持不变,而和它相关的其他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这种商品本身的需求量也会发生变化。相关商品一般指该商品的替代品和互补品。

①替代品:替代品是指两种商品之间能够相互替代以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需要,如洗衣粉和肥皂。在替代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会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亦然。

②互补品:互补品是指两种商品必须互相配合,才能共同满足消费者的同一种需要,如汽车和汽油。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会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亦然。

4、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的偏好对需求有重要影响。如果消费者对某种商品偏好增强,需求会增加;反之,偏好减弱,需求会减少。

5、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预期:当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在未来某一时期会上升时,会增加该商品的现期需求量;当消费者预期某商品的价格在未来某一时期会下降时,会减少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量。

(三)需求曲线:以下图表表示某商品需求量与价格关系的曲线。

以上图表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的变化成反向变动关系。价格高则需求量小,价格低则需求量大。

(四)需求弹性

1、弹性:是指当需求的各种决定因素发生变动时,需求量上升或下降多少。

2、需求价格弹性: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的价格弹性 = 需求量的变动率 ÷ 价格变动率

需求价格弹性大于 1,被称为富有弹性,即需求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大,如汽车、金银首饰、电脑等高档耐用品。

需求价格弹性小于 1,被称为缺乏弹性,即需求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小,如米面油、调味品、蔬菜水果等生活必需品。

需求价格弹性等于 1,被称为单位弹性或单一弹性,即需求与价格的变动率相当。

3、影响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因素:

(1)商品的可替代性。一般说来,一种商品的可替代品越多,相近程度越高,则该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往往就越大;相反,该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往往就越小。

(2)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一般说来,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非必需品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大。

(3)所考察的消费者调节需求量的时间。一般说来,所考察的调节时间越长,则需求的价格弹性就可能越大。简而言之,奢侈品、具有替代品的物品以及消费者有较长时间调整其行为的物品的弹性会比较大。相反,必需品、缺少替代品的物品和在短期行为内的物品的弹性则会比较小

(4)需求的应用一丰收悖论。比如好年景和大丰收反而会降低农民的收入,是因为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的丰收提高了农产品的供给,继而会降低农产品的价格,但其需求价格弹性较小,价格下跌并不能使需求增加,因此,好收成常常伴随着低收益。

二、供给

(一)供给含义: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

(二)影响供给的因素

1、该商品的价格:一般来说,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该商品的供给量就越大。相反,商品的价格越低,该商品的供给量就越小。

2、生产的成本:在商品自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成本上升会减少利润,从而使得商品的供给量减少。生产成本主要取决于投入品价格和技术进步。

3、相关商品的价格:商品自身价格不变,而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特别是那些在生产过程中能够轻易被进行替代的相关物品的价格。

三、市场失灵

  由于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而导致的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或资源配置失当的情况。

  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对称等。

垄断:垄断是指少数企业为获取高额利润而联合起来,对某个或几个部门的产品生产和销售市场实行控制或独占。垄断者会限制产量并抬高价格,导致市场价格高于边际成本,从而无法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

外部性:外部性或外部影响,是指某个人或某个企业的经济活动对其他人或其他企业造成了影响,但是却没有因此付出代价或得到利益。

某个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一项经济活动对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好处,但他自己却不能由此而得到补偿。这种性质的外部影响被称为“外部经济”。

某个人(生产者或消费者)的一项经济活动会给其他成员带来危害,但他自己却并不为此而支付足够抵偿这种危害的成本。这种性质的外部影响被称为“外部不经济”。

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上买卖双方掌握的信息量不一样。

公共物品:所谓公共物品,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一旦生产出来,每个人都可以免费使用,导致私人厂商没有动力提供这些产品,从而市场供给不足‌。

四、竞争类型

市场类型 厂商数量 产品性质 典型部门 新厂商加入
完全垄断 一家 产品有特点 公用事业,如水、电 不可能
完全竞争 很多 产品无差别 农产品 容易
垄断竞争 很多 产品无差别 轻工产品、零售业 较易
寡头垄断 几家 产品有差别 石油、通讯 不易

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

  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
实质 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原因 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 纸币的发行量少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
危害 物价上涨、货币贬值 物价下跌、货币升值
对策 控制货币供应量与信贷规模 扩大内需、刺激消费

货币发行:货币发行是指中央银行向流通界投放的货币数量超过从流通界回笼到发行库的货币数量。这一过程中,货币从中央银行的发行库通过各家商业银行的业务库流向社会,同时,货币从中央银行流出的数量大于从流通中回笼的数量。

紧缩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在通货膨胀时期最常采用的货币政策之一。其核心目标是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加强信贷控制,从而降低通货膨胀率。

注意:

春节前后的物价上涨不符合通货膨胀的定义。它是一种短期的、季节性的物价上涨现象,主要由供求关系、物流成本等因素导致。因此,不能简单地将春节前后的物价上涨归结为通货膨胀。

 


获取更多资讯请加入交流群


    协助本站SEO优化一下,谢谢!
    关键词不能为空

宏观经济

收入分配

评 论
更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