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誉成就


一、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

  国家主席在2024年 9 月 13 签署主席令,授予 15 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授予王永志、王振义、李振声 黄宗德“共和国勋章”。授予迪尔玛·罗塞芙(女,巴西)“友谊勋章”
  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为国家最高荣誉,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授予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授予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奖章,签发证书。共和国勋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荣誉勋章,授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国家中作出巨大贡献建立卓越功勋的杰出人士。国家设立“友谊勋章”,授予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促进中外交流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中作出杰出贡献的外国人。

截至目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有13位

于敏:他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为氢弹突破作出卓越贡献,被誉为我国“氢弹之父”。

申纪兰:她积极维护新中国妇女劳动权利,倡导并推动 “男女同工同酬” 写入宪 。改革开放以来,她勇于改革,大胆创新,为发展农业和农村集体经济,推动老区经济建设和老区人民脱贫攻坚作出巨大贡献。

孙家栋:他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担任月球探测一期工程总设计师,为我国突破卫星基本技术 卫星返回技术 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 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深空探测基本技术作出卓越贡献。

李延年:他先后参加解放战争、湘西剿匪、抗美援朝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等战役战斗 20 多次,是为建立新中国 保卫新中国作出重大贡献的战斗英雄。

张富清:他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冲锋在前 浴血疆场 视死如归,多次荣立战功。1955 年,他转业后主动要求到湖北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

袁隆平:是世界著名的杂交⽔稻专家,是我国杂交⽔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黄旭华:他隐姓埋名几十年,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为核潜艇研制和跨越式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屠呦呦:她 60 多年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实践,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究发现了青蒿素,解决了抗疟治疗失效难题,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钟南山:他长期致力于重大呼吸道传染病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 预防与治疗,实绩突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提出存在 “人传人” 现象,强调严格防控,领导撰写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在疫情防控、重症救治、科研攻关等方面作出杰出贡献。

王永志: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任总设计师,长期致力于中国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的总体设计与研制工作,参加和主持 6 个导弹型号、2 个运载火箭型号和 “神舟” 系列飞船的设计研制工作。

王振义:主要从事血液病学研究 ,是中国血栓与止血专业开创者之一,被誉为 “癌症诱导分化之父” 。

李振声:是我国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有 “当代后稷” 和 “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 之称。他组织实施农业科技 “黄淮海战役” 、提出并推动 “渤海粮仓” 项目建设,为促进我国粮食增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黄宗德:17 岁入伍投身革命,先后参加渡江战役、江西剿匪、抗美援朝战争,在多场战役战斗中冲锋在前、屡立战功,为保家卫国浴血奋战,是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英雄。

二、中国的世界地质遗产地名录

  《世界地质遗产地名录》是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简称国际地科联)的世界地质遗产(100 个)地名录,地质遗产地是指拥有国际意义的地质遗迹、地质过程的关键区域,可作为全球对比标准,或在地球科学发展历史中意义非凡的地点,代表该地质遗产地具有国际最高地学价值和研究⽔平,并得到有效保护。
  近日,在韩国釜山召开的第 37 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公布了全球第二批 100 个地 质遗产地名录,中国 3 地入选第二批国际地科联地质遗产地,分别是植物庞贝城——乌达二叠纪植被化石 产地(内蒙古)、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四川)和桂林喀斯特(广西),涉及古生物学、地貌和地质活动过程等领域。截至目前,我国已经有总计 10 处地质遗产地入选该名录。

内蒙古植物庞贝城——乌达二叠纪植被化石产地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的乌达二叠纪植被化石产地是一处成煤森林的特异埋藏记录,也被称作“植物庞贝城”。该成煤森林在生长时被倾泻而下的火山灰保存在现今的内蒙古乌达煤田两个煤层之间。火山灰内的高精度锆石定年结果表明,这个成煤森林的年龄为距今约 2.98 亿年,是最早的二叠纪成煤森林

四川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

  位于四川的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是一处密集的中侏罗世恐龙化石遗址,占地约 7 万平方米,于1972 年首次发现。此后这里建立起了亚洲和国内首个专题恐龙博物馆——今天的自贡恐龙博物馆。到目前为止,在这里已经发掘出 200 多具恐龙和其他脊椎类动物化石。其中,已鉴定出 26 属 29 种,包括蜥脚类、剑龙类、鱼类、两栖类、龟类、鳄类等,组成了中侏罗世高度多样化的脊椎类动物群落。

  这处地质遗产地填补了恐龙进化史上的某些空白,并为从各个方面研究恐龙及恐龙与其他脊椎类动物的关系提供了非常好的样本。

广西桂林喀斯特

  位于广西的桂林喀斯特是大陆型塔状岩溶的典型代表,是华南地区岩溶演化末期的地貌展现。桂林喀斯特位于南岭构造带中部,以秀美漓江及其支流周边的塔状及锥状岩溶地貌为主要特征,同时发育有许多洞穴。受古生代构造运动的影响,桂林喀斯特形成了独特的岩溶发育盆地。

  温暖湿润的气候及充沛的降雨等因素,共同促进了岩溶发育,是全球岩溶研究的重要参考

浙江长兴煤山二叠纪-三叠纪生物大灭绝与“金钉子”剖面

浙江长兴煤山“金钉子”剖面含有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和长兴阶底界两颗“金钉子”,完整记录了 2.52 亿年前地质历史时期发生的最大一次生物灭绝事件。煤山剖面地层连续,含有非常丰富的古生物化石。研究这些重大事件发生的机制对于评估地球生态系统面临的现状 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重要启示。同时,煤山剖面见证了近 20 年国际同位素测年技术和精度的发展历程,为推动世界地球科学领域有关生物大灭绝事件的研究和国际地质年代表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珠峰奥陶纪岩石

喜马拉雅山有着独特的生态系统,记录着地球上海陆变迁的演变历史,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资源。此次入选的珠穆朗玛峰奥陶纪岩石位于珠穆朗玛峰的山顶,是由约 4.6 亿年前奥陶纪中期的石灰岩构成,形成于温暖的浅⽔海洋中。这些岩石中含有多种海洋动物化石,如腕足动物、牙形类和棘皮动物海百合类,代表地球历史上重要时期之一 —— 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时期的热带海洋生物,现今大部分已经灭绝或很少。这些形成于古特提斯洋的岩石,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两个大陆板块相撞时,被推挤并抬升到现在的位置。目前相关研究仍在进行,将有望还原该地区的地质演变历史。

云南澄江寒武纪化石产地和化石库

云南澄江寒武纪化石群,生动再现当时海洋生命世界的真实面貌,充分显示出寒武纪早期生物多样性,代表了现代生物多样性的起点,将绝大多数现生动物门类的演化历史追溯到寒武纪早期,为揭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奥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证据。2012 年澄江化石地 —— 云南澄江帽天山及周边正式被评为世界自然遗产,是中国首个 亚洲唯一的化石类世界自然遗产

香港早白垩世酸性火成岩柱状节理

香港地质公园的早白垩世流纹质火山岩柱群源自约 1.4 亿年前该地区的火山活动。岩柱罕有地由富含二氧化硅的酸性流纹质火山岩形成,分布在西贡粮船湾等约 100 平方公里海陆区域。这些岩柱的直径平均为1.2 米,最粗达 3 米,现存总厚度估计达 400 米,露出地表的高度达 100 米。

藏南绒布峡谷滑脱构造体系

藏南绒布峡谷滑脱构造体系是一组平行喜马拉雅山造山带的低角度正断层性质的韧性剪切带,沿着喜马拉雅的整个走向进行延伸,其发现彻底改变了喜马拉雅造山带的模型,极大提高了对喜马拉雅造山带构造—变质演化的认识。绒布峡谷是藏南拆离系发育的典型地区,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云南石林喀斯特

石林以高大 密集的石灰岩溶柱呈森林状分布而得名,是喀斯特术语“石林”的发源地。除典型的剑状柱状 蘑菇状 塔状,还有许多不规则状的石林,几乎汇集了世界上所有类似的石林地貌形态,被誉为“石林喀斯特博物馆”

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必鲁特高大沙山和湖泊

巴丹吉林沙漠面积约 4.92 万平方公里,拥有世界罕见且独特的沙漠与湖泊系统。必鲁图高大沙山及其周围的湖泊是这一系统的典型代表。该沙漠中分布有多座巨型沙山,还有 140 多个湖泊,最高大的必鲁图峰海拔约 1611 米,相对高差近 500 米,是世界上相对高度最高的沙山。巴丹吉林沙漠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第四纪末期气候变化以及风力地貌 干旱区⽔资源的理想区域。

三、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北京时间 2024 年 9 月 3 日上午,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 75 届执行理事会上,2024年(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我国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徽州堨坝—婺源石堨(联合申报)、陕西汉阴凤堰梯田、重庆秀山巨丰堰等 4 个工程成功入选。至此,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 38 项,是灌溉工程遗产类型最丰富、分布最广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国家。

我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名单

年份 入选数 灌溉工程遗产
2024 4 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徽州堨坝—婺源石堨(联合申报)、陕西汉阴凤堰梯田、重庆秀山巨丰堰
2023 4 安徽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江苏洪泽古灌区、山西霍泉灌溉工程、湖北崇阳县白霓古堰
2022 4 江西崇义上堡梯田、四川通济堰、江苏省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浙江省松阳松古灌区
2021 3 江苏里运河 - 高邮灌区、江西潦河灌区、西藏萨迦古代蓄⽔灌溉系统
2020 4 福建省福清天宝陂、陕西省龙首渠引洛古灌区、浙江省金华白沙溪三十六堰(即:白沙堰)、广东省佛山桑园围
2019 2 内蒙古河套灌区、江西抚州千金陂
2018 4 都江堰、灵渠、姜席堰、长渠
2017 3 宁夏古灌区、陕西汉中三堰、福建黄鞠灌溉工程
2016 3 陕西泾阳郑国渠、江西吉安槎滩陂、浙江湖州溇港
2015 3 诸暨桔槔井灌工程、寿县芍陂、宁波它山堰
2014 4 四川乐山东风堰、浙江丽⽔通济堰、福建莆田木兰陂、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

四、中国世界遗产

  截至2024年,中国共有59项世界遗产,其中包括40项世界文化遗产、15项世界自然遗产和4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居世界前列。

世界文化遗产

名称 入选时间 所在地区 评价
北京中轴线 2024年 北京 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形成今天全长7.8公里、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 2023年 云南普洱 林茶共生、人地和谐,是中国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人与自然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2021年 福建泉州 特定历史时期独特而杰出的港口城市空间结构
良渚古城遗址 2019年 浙江杭州 为中华5000年文明史提供了最为直接、最为典型的物证
鼓浪屿 2017年 福建厦门 素有“海上花园”之誉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 2016年 广西崇左 世界岩画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土司遗址 2015年 湖南老司城,湖北唐崖和贵州海龙屯 见证古代中国对西南山地多民族聚居地区独特的管理智慧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 2014年 河南、陕西、甘肃、新疆 世界最长的文化遗产路线
大运河 2014年 流经2直辖市、6省、25地级市 世界上建造时间最早、使用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 2013年 云南红河 被誉为“伟大的大地雕刻”
元上都遗址 2012年 内蒙古正蓝旗 见证了北亚地区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之间的碰撞及相互交融
杭州西湖 2011年 浙江杭州 由古至今,西湖的湖光山色引得无数文人骚客吟咏兴叹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古迹 2010年 河南登封 古代建筑中用于祭祀、科学、技术及教育活动的最佳典范之一
五台山 2009年 山西五台 反映了悠久的佛教文化传统,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福建土楼 2008年 福建龙岩、漳州 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村民居建筑
开平碉楼与古村落 2007年 广东开平 代表了近五个世纪塔楼建筑的巅峰
殷墟 2006年 河南安阳 商代晚期的古代都城
澳门历史城区 2005年 澳门 见证了东西方美学、文化、建筑和技术影响力的交融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 2004年 吉林集安、辽宁桓仁 反映了汉民族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展示了已经消失的高句丽文明
云岗石窟 2001年 山西大同 中国佛教艺术发展史的第一个巅峰
皖南古村落 2000年 安徽黟县 保持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
明清皇家陵寝 2000年-2003年 北京、河北、辽宁、安徽、江苏、湖北等 阐释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龙门石窟 2000年 河南洛阳 代表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青城山-都江堰 2000年 四川都江堰 都江堰是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青城山是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
大足石刻 1999年 重庆大足 被公认为“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北京皇家祭坛-天坛 1998年 北京东城区 保存完好的坛庙建筑群
颐和园 1998年 北京海淀 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杰作
丽江古城 1997年 云南丽江 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苏州古典园林 1997年 江苏苏州 体现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理想
平遥古城 1997年 山西平遥 保存完整的汉民族城市的杰出范例
庐山国家公园 1996年 江西九江 集风景、文化、宗教、教育、政治为一体的千古名山
武当山古建筑群 1994年 湖北丹江口 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国艺术和建筑的最高水平
曲阜孔庙、孔府、孔林 1994年 山东曲阜 包括孔子及其后裔的宗庙、墓地和宅邸的庞大建筑群
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 1994年 河北承德 保留着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末期的罕见历史遗迹
布达拉宫 1994年 西藏拉萨 集行政、宗教、政治事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1987年 北京房山区 远古时期亚洲大陆人类社会的一个罕见的历史证据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 1987年 陕西西安 第一位统一中国的皇帝秦始皇陵墓,和成千上万件陶俑
莫高窟 1987年 甘肃敦煌 雕像和壁画,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
北京故宫、沈阳故宫 北京故宫 1987年 ;沈阳故宫 2004年 北京、辽宁沈阳 清朝历史、满族和中国北方其他部族的文化的历史见证
长城 1987年 东起渤海湾山海关,西至甘肃省嘉峪关 世界上最大的军事设施

世界自然遗产

名称 入选时间 所在地区 评价
巴丹吉林沙漠 - 沙山湖泊群 2024年 内蒙古阿拉善右旗 是温带和超干旱气候下沙漠景观和地貌持续演变的杰出范例,也是全球范围内具有罕见自然美的沙漠景观之一
黄(渤)海候鸟栖息地 第一期2019年;第二期2024年 江苏省盐城 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功能,为45种受胁鸟类在内的绝大多数鸟种提供了生存保障
贵州梵净山 2018年 贵州铜仁 是东方落叶林生物区域中物种最丰富的热点区域之一
可可西里 2017年 青海西部 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角,被称谓世界“第三极”,是中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保护区之一
神农架 2016年 湖北西部 自然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高,珍稀物种多
新疆天山 2013年 中国新疆 - 乌兹别克斯坦 全球温带干旱区大型山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
澄江化石遗址 2012年 云南澄江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例证
中国丹霞 2010年 贵州、福建、湖南、广东、江西、浙江 地貌跌宕起伏、色彩分明
三清山国家公园 2008年 江西上饶 具有1600多年历史的道教名山
中国南方喀斯特 2007年 重庆、贵州、云南;广西、贵州、重庆、广西 世界上最壮观的热带至亚热带喀斯特地貌样本之一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2006年 四川成都、阿坝、雅安、甘孜 地球历史与地质特征研究的典型区域
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 2003年 云南丽江、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是世界上罕见的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代表地区
黄龙风景名胜区 1992年 四川松潘 素有“世界奇观”“人间仙境”的美誉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 1992年 四川南坪 高差悬殊、气候多样、山明水秀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 1992年 湖南张家界 沟壑、峡谷纵横,溪流、池塘和瀑布随处可见

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名称 入选时间 所在地区 评价
武夷山 1999年 福建武夷山 是中国东南部最负盛名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该地区为唐宋理学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地理环境
峨眉山-乐山大佛 1996年 四川乐山、峨眉山市 峨眉山是佛教的主要圣地之一,乐山大佛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黄山 1990年 安徽黄山 被誉为“震旦国中第一奇山”
泰山 1987年 山东泰安 是中国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泉,泰山宏大的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

五、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4 年 12 月 4 晚,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 44 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中国春节

入选年份:2024 年

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简介:春节是我国内涵最为深厚、内容最为丰富、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传统节日。回家过年,蕴含着中国人团圆美满的家庭观念;贴福字、贴春联、贴年画,表达着中国人对吉祥美好的精神追求;置办年货,体现着中国人丰俭有度的生活态度;祭祖敬先,彰显着中国人的人世伦理;亲朋拜年,呈现着人际的和谐互动;社火、灯会,表现出中国人乐观积极的精神面貌。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

入选年份:2022 年

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简介: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

送王船

入选年份:2020 年

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简介:送王船是广泛流传于中国闽南和马来西亚马六甲沿海地区的禳灾祈安仪式,既有共性,又有地方性。在闽南,大多每三或四年在秋季东北季风起时举行;在马六甲,则多在农历闰年于旱季择吉举行。仪式活动历时数,或长达数月。

太极拳

入选年份:2020 年

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简介:太极拳是基于阴阳循环 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养生观念,以中正圆活为运动特征的传统体育实践。该遗产项目注重意念修炼与呼吸调整,以五步八为核心动作,以套路功推手为运动形式。太极拳习练者通过对动静、快慢、虚实的把控,达到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目的。

藏医药浴法

入选年份:2018 年

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简介:藏医药浴法,藏语称“泷沐”,是藏族人民以土、⽔、火、风、空 “五源” 生命观和隆、赤巴、培根 “三因” 健康观及疾病观为指导,通过沐浴天然温泉或药物煮熬的⽔汁或蒸汽,调节身心平衡,实现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传统知识和实践。

二十四节气

入选年份:2016 年

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简介:“二十四节气” 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二十四节气” 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

中国珠算

入选年份:2013 年

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简介: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 “珠算” 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徐岳撰《数术记遗》。明代经济高度繁荣,由于商业发展的需要,珠算得到普遍推广,逐渐取代了以前通用的筹算。

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

入选年份:2012 年

类型:优秀实践名册

简介:福建木偶戏是我国木偶表演艺术的杰出代表,主要演出形式为提线木偶与掌中木偶两种。自公元十世纪始在泉州、漳州及周边地区广泛传播

中国皮影戏

入选年份:2011 年

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简介:中国皮影戏是一种以皮制或纸制的彩色影偶形象,伴随音乐和演唱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

赫哲族伊玛堪

入选年份:2011 年

类型: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简介:伊玛堪是中国东北部赫哲族人民世界观和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伊玛堪用赫哲语叙述,采用诗歌和散文的形式,由许多独立曲目组成,描述部落联盟与战争,包括赫哲族英雄战胜恶魔和入侵者的故事。这项口头传统强调对民族身份和领地完整性的保护,也保存了有关萨满仪式、捕鱼和狩猎的传统知识。如今仅有五位说唱大师能够表演曲目。

京剧

入选年份:2010 年

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简介:京剧是一种融合了唱、念、做、打的表演艺术。在中国各地都有广泛的表演,但北京、天津和上海仍是主要的演出中心。

中医针灸

入选年份:2010 年

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简介:针灸是传统中医的一种医疗手段,除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之外,在东南亚 欧洲和美洲地区也有实践。目前,针灸的传承也包括在了正规学历教育系统中。

中国活字印刷术

入选年份:2010 年

类型: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简介:中国的木活字印刷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印刷技术之一,浙江瑞安保持了这门技术,那里依然使用这种技术编印谱牒。目前,掌握了全套技术的五十岁以上的师傅仅有十一名。

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

入选年份:2010 年

类型: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简介: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发展于中国南方的福建省,它使具备⽔密隔舱的海轮建造成为可能。然而,随着木制船舶为钢制船舶所替代,今天,全面掌握这项技术的工匠大师仅有三名;

麦西热甫

入选年份:2010 年

类型: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简介:麦西热甫活动是维吾尔人民文化传统的最为重要的承载者。理解麦西热甫的传统规则和丰富内涵的传承人的数量已经从数百人急剧地减少到几十人。

粤剧

入选年份:2009 年

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简介:粤剧是用粤语演唱的戏剧样式,有 300 余年的历史。粤剧吸纳了多元的音乐、戏剧元素,将梆子、二簧声腔与粤方言音韵予以完美的结合,创造性地拓展了中国戏曲的艺术表现,成为中国南北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

西安鼓乐

入选年份:2009 年

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简介:西安鼓乐是流传在西安及周边地区的鼓吹乐。乐队编制分敲击乐器与旋律乐器两大类,演奏形式分为坐乐和行乐。至今使用着唐(公元 618 年至 907 年)、宋(公元 960 年至 1279 年)时期俗字谱的记写方式。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

入选年份:2009 年

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简介: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宣纸是传统手工纸的杰出代表,具有质地绵韧、不蛀不腐等特点。自唐代(公元 8 世纪初)以来,它一直是书法、绘画及典籍印刷的最佳载体,至今仍不能为机制纸所替代。宣纸传统制作技艺有 108 道工序,对水质、原料制备、器具制作、工艺把握都有严格要求。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

入选年份:2009 年

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简介: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是一种具有制作性、技能性和艺术性的传统手工艺。至今已有 1700 余年的历史。

藏戏

入选年份:2009 年

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简介:藏戏是带着面具、以歌舞演故事的藏族戏剧,形成于 14 世纪,流传于青藏高原。常演剧目为八大传统藏戏,内容大都是佛经中劝善惩恶的神话传说。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

入选年份:2009 年

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简介:蚕桑丝织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这一遗产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5000 多年来,它对中国历史做出了重大贡献,并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热贡艺术

入选年份:2009 年

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简介:热贡艺术主要指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佛教造型艺术,是藏传佛教的重要艺术流派。发端于 13 世纪的热贡艺术,主要分布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河流域,其内容以佛教本生故事、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等为主。

南音

入选年份:2009 年

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简介:南音是集唱 奏于一体的表演艺术,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南音用泉州方言演唱,主要以琵琶、洞箫、二弦、三弦、拍板等乐器演奏,以“乂工六思一”5 个汉字符号记写乐曲。现存的 3000 余首古曲谱,保留了自晋(公元 265 年至 420 年)起至清(公元 1644 年至 1911 年)历代不同类别的曲目。

蒙古族呼麦歌唱艺术

入选年份:2009 年

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简介:呼麦是蒙古族人创造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一个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在中国各民族民歌中,它是独一无二的。

妈祖信俗

入选年份:2009 年

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简介:妈祖是中国影响最大的航海保护神。公元 987 年,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的妈祖因救海难而献身,被该岛百姓立庙祭祀,成为海神。该信俗传播到世界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两亿多民众所崇拜并传承至今。湄洲岛成为妈祖祖庙所在地。

玛纳斯

入选年份:2009 年

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简介:柯尔克孜史诗《玛纳斯》传唱千年,是中国三大史诗之一,其中最有名的是玛纳斯及其后世共 8 代英雄的谱系式传奇叙事,长达 23.6 万行,反映了柯尔克孜人丰富的传统生活

花儿

入选年份:2009 年

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简介:花儿产生于明代初年(公元 1368 年前后),是流传在中国西北部甘、青、宁三省(区)的多民族中共创共享的民歌。因歌词中把女性比喻为花朵而得名。

侗族大歌

入选年份:2009 年

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简介:侗族大歌是无伴奏、无指挥的侗族民间多声部民歌的总称。包括声音歌、叙事歌、童声歌、踩堂歌、拦路歌。

格萨(斯)尔

入选年份:2009 年

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简介:《格萨(斯)尔》是关于藏族古代英雄格萨尔神圣业绩的宏大叙事。史诗讲述了格萨尔王为救护生灵而投身下界,率领岭国人民降伏妖魔、抑强扶弱、安置三界、完成人间使命,最后返回天国的英雄故事。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

入选年份:2009 年

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简介: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是集演奏、演唱、舞蹈于一体,反映传统农耕生产生活中祭祀祈福、欢庆丰收的民间表演艺术。

端午节

入选年份:2009 年

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简介: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 ,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迄今已有 2500 余年历史。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除五毒等。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

入选年份:2009 年

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简介: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存续着中国皇家织造的传统,是中国织锦技艺最高水平的代表。它将“通经断纬”等核心技术运用在构造复杂的大型织机上,由上下两人手工操作,用蚕丝线、黄金线和孔雀羽线等材料织出华贵织物,如龙袍。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

入选年份:2009 年

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简介: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的主要结合方 ,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的建筑营造技术体系这种营造技艺体系延承了 7000 多年,遍及中国全境,并传播到日本 韩国等东亚各国,是东方古代建筑技术的代表。

中国剪纸

入选年份:2009 年

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简介:中国剪纸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一种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书法

入选年份:2009 年

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简介:中国书法是以笔、墨、纸等为主要工具材料,通过汉字书写。中国书法伴随着汉字的产生与演变而发展,历经 3000 多年,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中国雕版印刷技艺

入选年份:2009 年

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简介:雕版印刷技艺是运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图案,再用墨、纸、绢等材料刷印、装订成书籍的一种特殊技艺,迄今已有 1300 多年的历史,比活字印刷技艺早 400 多年。

中国篆刻

入选年份:2009 年

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简介:中国篆刻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它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至今已有 3000 多年的历史。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入选年份:2009 年

类型: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简介: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中国海南省黎族妇女创造的一种纺织技艺,它集纺、染、织、绣于一体,用棉线、麻线和其他纤维等材料做衣服和其他日常用品。黎锦是黎族重要的社交、文化场合中的一部分,如一些宗教仪式和各种节日,特别是婚嫁场合。每逢这些重要日子,黎族妇女都会为自己设计服装。近几十年来,掌握织、绣技艺的妇女人数急剧减少,黎锦的传统纺织技艺正濒临灭绝,急需给予保护。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入选年份:2009 年

类型: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简介:中国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是采用原木材料,使用传统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运用 “编梁” 等核心技术,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木材稀缺、可用建筑空间不足等因素威胁到了木拱桥工艺的传承与存活,使这一传统技艺有所流失。

羌年

入选年份:2009 年

类型: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简介:羌年是中国四川省羌族的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祝活动。节日期间,羌族人民祭拜天神、祈祷繁荣,在释比(神父)的细心指引下,村民们身着节日盛装,举行庄严的祭山仪式,杀羊祭神。然后,村民们会在释比的带领下,跳皮鼓舞和萨朗舞。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入选年份:2008 年

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简介:“新疆维吾尔木卡姆” 是流传于中国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各种木卡姆的总称,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

蒙古族长调民歌

入选年份:2008 年

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简介:蒙古歌曲分为两个主要品种,其一是乌 汀道或称 “长调” ,其二是 “短调” 。作为与盛大庆典、节日仪式有关的表达方式,长调在蒙古社会享有独特和受人推崇的地位。

昆曲

入选年份:2008 年

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简介: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 14—17 世纪)。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这些内容亦是培训京剧演员的基本科目。昆腔及其戏剧结构(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剧种所借鉴。《牡丹亭》、《长生殿》成为传统的保留剧目。

古琴艺术

入选年份:2008 年

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简介:古琴是中国独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古琴有七根弦,十三个徽,通过十种不同的拨弦方式,演奏者可以演奏出四个八度。

六、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世界记忆项目”的一部分,旨在保护和利用世界文化遗产,提高人们对文献遗产重要性的认识。截至目前,中国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的文献档案有17项:

徽州千年宗姓档案

年份:2024

简介:“徽州千年宗姓档案”是记录徽州民间社会千年来宗姓源头世系、人居环境、族规家训、名人传记、财产权属、艺文著述等的民间档案。

德格印经院院藏雕版

年份:2024

简介:德格印经院始建于 1729 年,是我国藏族聚居区三大印经院之一。该院的雕版印刷工艺流程复杂、分工精细、管控严格,在人类雕版印刷史上占有独特地位。

成都老茶馆档案

年份:2024

简介:“成都老茶馆相关档案” 收录了 1903 年到 1949 年期间与成都老茶馆相关的档案文献资料,有手稿、业务文件、图表、照片、印刷品等,共 6345 件。该组档案文献反映了老茶馆日常经营、行业管理、商品贸易、文化交流的多元功能。

中国贵州省水书文献

年份:2022

简介:水族先民用来记事的一种古老文字符号,被誉为水族的“百科全书”。

大生纱厂创办初期档案

年份:2022

简介:记录了近代中国纺织工业的重要企业大生纱厂的创办初期的情况,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

南侨机工档案

年份:2018

简介:记录了抗战期间南洋华侨志愿来到中国支援抗战的珍贵历史,包括他们的运输和修理工作等。

四部医典

年份:2018

简介:藏医药学奠基著作,由著名藏医药学家宇妥宁玛·云丹贡布总结传统藏医药理论和治疗经验,经世代诸多藏医药学家的修改、增补、整理而愈趋详细完整。

清代澳门地方衙门档案(1693—1886)

年份:2016

简介:主要形成于十八世纪中叶至十九世纪中叶,反映了澳门的社会状况、人民生活、城市建设和商业贸易。

澳门功德林寺档案和手稿(1645-1980)

年份:2016

简介:该系列文献包括了从清中期至民国初年的古籍约两千种,合共六千余册,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孔子世家明清文书档案

年份:2016

简介:共有9021卷,约25.8万件,详细记录了孔府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至1948年共400余年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族等方面的情况。

近现代苏州丝绸样本档案

年份:2016

简介:19世纪到20世纪末,苏州丝绸企业在技术研发、生产管理、营销贸易、对外交流过程中形成的原始记录,展示了苏州丝绸业的发展历程和工艺水平。

赤道南北两总星图

年份:2014

简介:现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制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是现存于世时间最早、尺寸最大的东方皇家御用星图。

元代西藏官方档案

年份:2012

简介:记录了元代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之间的往来文书,是研究元代西藏历史的重要文献。

侨批档案 - 海外华侨银信

年份:2012

简介: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寄回国内的汇款凭证及家书,是研究华侨历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料。

天主教澳门教区档案文献(16-19 世纪)

年份:2010

简介:记录了天主教在澳门教区的历史和发展,是研究澳门历史和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料。

黄帝内经

年份:2010

简介:中国古代医学经典,成书于战国时期,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本草纲目

年份:2010

简介:明代李时珍所著的药物学巨著,详细记录了各种药物的性味、功效和用法。

七、2024 年诺贝尔

  诺贝尔奖是指根据诺贝尔 1895 年的遗嘱而设立的五个奖项,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和平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和文学奖,旨在表彰在物理学 化学 和平 生理学或医学以及文学上 “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 的人士;以及瑞典中央银行 1968 年设立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用于表彰在经济学领域杰出贡献的人。

2024 年诺贝尔奖于 2024 年 10 月 7 至 14 陆续颁布

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 10 月 7 宣布,将 2024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维克多·安布罗和加里·鲁夫昆,以表彰他们发现了 microRNA 及其在转录后基因调控中的作用

瑞典皇家科学院当地时间 10 月 8 宣布,将 2024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约翰·J·霍普菲尔德和杰弗里·E·辛顿,表彰他们在使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机器学习的基础性发现和发明。两位获奖者从 20 世纪 80年代起就开展了与物理学相关的人工神经网络的重要工作。

当地时间 10 月 9 ,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 2024 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大卫·贝克、戴米斯·哈萨比斯和约翰·江珀,以表彰他们在蛋白质设计和蛋白质结构预测领域作出的贡献。3 名获奖者共获得 1100万瑞典克朗(约合 745 万元人民币)奖金。

北京时间 10 月 10 ,2024 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获奖名单。瑞典文学院宣布,将 2024 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韩国作家韩江,以表彰她用强烈的诗意散文直面历史创伤,揭示人类生命的脆弱。获奖奖金为 1100万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 744 万元)。

北京时间 10 月 11 ,2024 年诺贝尔和平奖揭晓获奖名单。授予 本的 本原子弹爆炸幸存者组织。这个由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幸存者(又称 “原子弹爆炸幸存者”)组成的草根运动获得和平奖,以表彰其为实现无核武器世界所做的努力,以及通过证人的证词表明绝不能再使用核武器。

瑞典皇家科学院 10 月 14 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 2024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三位来自美国大学的经济学家达龙·阿杰姆奥卢、西蒙·约翰逊和詹姆斯·鲁滨逊,以表彰他们在关于制度如何形成并影响经济繁荣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

 


获取更多资讯请加入交流群


    协助本站SEO优化一下,谢谢!
    关键词不能为空

马克思主义哲学

公文篇

评 论
更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