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知识
一、生物圈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链的一个统称,他包含了生物链和所有细微的生物和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等。
生物圈包括海平面以上约 10000 米至海平面以下 10000 米处,包括大气圈底部,岩石圈的表面,水圈的全部。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可将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分为: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它能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
消费者,主要指动物。有的动物直接以植物为生,叫做一级消费者,比如羚羊;有的动物则以捕食动物为生,叫做二级消费者;还有的捕食小型肉食动物,被叫做三级消费者。至于人,则是杂食动物。
分解者,主要指微生物,可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二、生物的进化
生物进化是指一切生命形态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进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evolution,原义为“展开“,一般用以指事物的逐渐变化、发展,由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1762 年,瑞士学者邦尼特最先将此词应用于生物学中。后来,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理论也是基于这一理论而诞生。生物进化的历程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它反映了生物进化的顺序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生物进化的顺序:
1、动物: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从脊椎动物中鱼类到两栖类,从两栖类到爬行类,从爬行类到鸟类、哺乳类。
2、植物:从藻类到苔藓类,从苔藓类到蕨类,从蕨类到裸子植物,从裸子植物到有被植物。
3、人类:从猿人到直立人,从直立人到智人。
三、遗传
遗传,是指经由基因的传递,使后代获得亲代的特征。遗传学是研究此现象的学科。目前已知地球上现存的生命主要是以 DNA 为遗传物质。
遗传物质:
1、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存在于一切细胞中(不是存在于一切生物中),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分类:根据化学组成不同,核酸可分为核糖核酸(简称 RNA)和脱氧核糖核酸(简称 DNA)。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组成DNA 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 RNA 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RNA 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DNA 是储存、复制和传递遗传信息的主要物质基础。
2、基因:基因(遗传因子)是遗传的物质基础,是带有遗传讯息的 DNA 片段。基因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使后代出现与亲代相似的性状。
特征:能忠实地复制自己,以保持生物的基本特征;基因能够“突变”,突变绝大多数会导致疾病,另外的一小部分是非致病突变。非致病突变给自然选择带来了原始材料,使生物可以在自然选择中被选择出最适合自然的个体。
四、生物代谢
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自养型生物:绿色植物直接从外界环境摄取无机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制造成复杂的有机物,并且储存能量,来维持自身生命活动的进行,这样的新陈代谢类型属于自养型。
异养型生物:生物体在同化作用的过程中,把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现成的有机物转变成为自身的组成物质,并且储存能量,这种新陈代谢类型叫做异养型。主要包括人、动物、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的真菌、大多数种类的细菌。
兼性营养型:有些生物(如红螺菌)在没有有机物的条件下能够利用光能固定二氧化碳并以此合成有机物,从而满足自己的生长发育需要,在有现成的有机物的时候这些生物就会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来满足自己的生长发育的需要。
光合作用:是将二氧化碳(或硫化氢)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或氢气)的生化过程。
叶绿体:是植物细胞内最重要、最普遍的质体,它是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叶绿素:是高等植物和其它所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体含有的一类绿色色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
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内部因素为不同部位、不同生育期。外部因素为光照、二氧化碳、温度、矿质元素、水分。
呼吸作用:生物体内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水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
呼吸作用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类型:有氧呼吸可将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无氧呼吸对有机物的分解不完全,产生乳酸或酒精。
产生乳酸的主要有乳酸菌、玉米的胚、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和骨骼肌。产生酒精最主要的是酵母菌、根霉、曲霉。
五、人体构造
人体由九大系统组成,即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
组成 | 常见疾病 | |
---|---|---|
运动系统 | 骨、关节和骨骼肌 | 肩周炎、骨质增生、佝偻病、骨质疏松等 |
消化系统 | 1.消化道:口、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2.消化腺:胰腺、肝脏、唾液腺、胃腺、肠腺 |
肝胆疾病(胆结石、肝硬化、肝炎)、消化道溃疡、肠胃炎、痔疮等 |
呼吸系统 | 呼吸道、肺血管、肺和呼吸肌 | 肺部疾病(肺炎、肺心病、肺结核等)、支气管炎、哮喘、感冒等 |
循环系统 | 主要由心脏、血管和血液 | 心血管疾病(冠心病、高血压、心绞痛等) |
生殖系统 | 生殖腺、生殖管道、附属器官 | 不孕症、痛经、前列腺炎等 |
神经系统 | 1.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 2.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和内脏神经 |
智商低下、癫痫、多动症、老年痴呆 |
免疫系统 | 1.免疫器官:骨髓、脾脏、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淋巴细胞等 3.免疫分子:免疫球蛋白、干扰素等 |
艾滋病、风湿性关节炎 |
六、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以及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脾:是体内形体最大的淋巴器官,脾脏是人体的“血库”。
扁桃体:可产生淋巴细胞和抗体。
人体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是由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和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组成。
第一、第二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特点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
七、营养物质
人体所需的六大营养物质分别为:碳水化合物(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矿物质)。膳食纤维被称为第七类营养素。
血液的糖类:主要为葡萄糖。蔗糖、麦芽糖、淀粉等需要经淀粉酶分解成葡萄糖才能被人体吸收。
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必需氨基酸指的是人体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氨基酸。
非必需氨基酸:不是说人体不需要这些氨基酸,而是说人体可以自身合成或由其它氨基酸转化而得到,不一定非从食物直接摄取不可。
水:是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
维生素|激素:
缺乏维生素A,缺乏易患夜盲症
缺乏维生素B1,缺乏易患脚气病
缺乏维生素B2,缺乏易患口舌炎症口腔溃疡等病
缺乏维生素 C,缺乏易患坏血病,易感冒、咳嗽
缺乏维生素 D,缺乏易患骨质软化、儿童患软骨病(佝偻病)
缺乏维生素 E,缺乏易氧化,衰老
叶酸,缺乏易贫血
生长激素,缺乏易患侏儒症,过多易患巨人症
胰岛素(蛋白质),缺乏易患糖尿病
甲状腺激素,幼年缺乏易患呆小症,成年缺乏易患大脖子病,成年过剩易患甲亢
性激素,缺乏易患月经异常、性功能障碍
膳食纤维:是一种不能被人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分为水溶性纤维与非水溶性纤维。
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
元素 | 主要功能 | 食物来源 | 缺乏症 | 过量症 |
---|---|---|---|---|
碘 | 参与甲状腺素的合成 | 海产品 | 甲状腺肿(大脖子病);克汀病(呆小病) | 甲亢 |
铁 | 参与血红蛋白的形成 | **屏蔽敏感词** | 、瘦肉、蛋黄、肝脏缺铁性贫血、免疫力下降 | 生成有破坏作用的自由基 |
锌 | 促进发育,参与酶合成,增强组织再生,增强记忆力 | 苹果、肝脏、高蛋白食物 | 生长迟滞、免疫力下降、大脑发育不良 | 影响对铁的吸收 |
硒 | 抗氧化,保护红细胞,是“长寿元素”、“抗癌之王”、“心脏守护神” | 玉米、南瓜、蒜、海产品 | 心脏病、癌症、肌肉无力、疼痛 | 关节痛,骨、神经、肝脏受损 |
氟 | 构建牙釉质,使牙齿抗腐蚀;参与骨骼的形成,使骨质坚硬 | 粮食、水果、茶叶、肉、青菜、土豆 | 骨质疏松、龋齿,可加入牙膏中预防龋齿 | 牙斑病(牙齿上形成氟斑)、氟骨症(关节和骨持续疼痛) |
铜 | 参与血红蛋白、胶原蛋白的合成,促进铁吸收,参与神经组织形成 | 肝脏、海鲜 | 冠心病、贫血、骨质疏松 | 肝脏受损 |
人体所需的常量元素:氧、碳、氢、氮、钙、磷、钾、硫、钠、氯、镁
元素 | 主要功能 | 食物来源 | 缺乏症 |
---|---|---|---|
钙 | 构成骨骼和牙齿,促进血液凝固,保持肌体运动,有助于神经刺激的传达 | 奶及奶制品,最佳补钙时间是在临睡前 | 佝偻病(少儿)、骨质疏松症(中老年);抽搐 |
磷 | 构成骨骼和牙齿,是细胞膜、核酸、ATP 的基本成份 | 瘦肉、蛋、奶、内脏、海带、坚果、粗粮 | 厌食、贫血、肌无力、骨痛 |
钾 | 血液和细胞内液电解质主要成分,有助于神经刺激的传达 | 果蔬、粮食、肉类 | 脑溢血,高血压 |
钠 | 血液和细胞外液电解质主要成分,摄入过多会导致高血压 | 食盐 | |
镁 | 骨骼中的重要成分,保护神经 | 坚果、大豆、绿色蔬菜 | 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高胆固醇、产生幻觉 |
八、人体内物质运输
(一)血液
血液,由血浆(约占 55%)、血细胞(又称血球,约占 45%,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组成)构成,对维持生命起重要作用。血液的功能:运输、防御保护、调解体温
名称 | 概述 |
---|---|
静脉血 | 含较多二氧化碳,呈暗红色。注意并不是静脉中流的血是静脉血,动脉血中流的是动脉血,如肺动脉中流的是静脉血,肺静脉中流的是动脉血 |
动脉血 | 含氧较多、二氧化碳较少,呈鲜红色。在体循环(大循环)的动脉中流动的血液以及在肺循环(小循环)中从肺回到左心房的肺静脉中的血液 |
红细胞 | 主要的功能是运送氧,红细胞较少,就会贫血 |
白细胞 | 主要扮演了免疫的角色。当病菌侵入人体时,白细胞能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 |
血小板 | 血小板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化组成,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
(二)血型
1、1900 年,奥地利科学家卡尔·兰德斯坦纳在实验发现了 A B O 血型。将血型分为 A 型、B 型、AB 型和 O 型。
2、除了 A B O 血型外,还有其他血型系统,比如,Rh 血型。
九、常见疾病
传染病
传染病一般分为甲、乙、丙三类
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狂犬病、肺结核、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梅毒、疟疾、人感染 H7N9 禽流感等。
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风疹、手足口病等。
传染病根据传播途径的不同又分为:
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感冒,肺结核,腮腺炎,麻疹,百日咳等,空气传播
消化道传染病:蛔虫病,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等,水、饮食传播:
血液传染病:乙型肝炎,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丝虫病等,生物媒介等传播
体表传染病:血吸虫病,沙眼,狂犬病,破伤风等,接触传播;
性传染病:淋病、梅毒、艾滋病等。
由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可分为三类:
由真菌引起的:足癣和手癣;
由细菌引起:肺结核、破伤风
由病毒引起:艾滋病、非典、鸡瘟、手足口病、狂犬病、水痘、腮腺炎。
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行为、静脉注射吸毒母婴传播、血液及血制品。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亲密接触进行传播,一般的人际交往并不会传播乙肝病毒。
甲肝和戊肝:主要是通过消化道传播,也就是“病从口入”,和这两类病人一起吃饭有可能被传染。
甲型 H1N1 流感:的传播途径主要为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感染的猪或其粪便、周围污染的环境等途径传播。
肺结核:传播途径主要是由人与人之间呼吸道传播。
人患狂犬病后的病死率几近 100%
遗传病
遗传病分为三大类:染色体病、单基因病、多基因病。
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软骨发育不全、多指症),常染色体隐 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性聋哑、高度近视),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如抗维生素D 佝偻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如红绿色盲、血友病),伴Y染色体遗传病(只有男性发病,如外耳道多毛症)。
肿瘤
肿瘤:可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大类。恶性肿瘤可分为癌和肉瘤。一般人们所说的“癌症”习惯上泛指所有恶性肿瘤。
胃癌:在我国各种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首位。
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最快,对人群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长期大量吸烟与肺癌的发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其它常见疾病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过多的钠盐、低钾饮食、大量饮酒、摄入过多的饱和脂肪酸均可使血压升高。
严重高血糖时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 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症状。
发生腹泻后一般治疗包括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和营养失衡。酌情补充液体补充维生素、氨基酸、脂肪乳剂等营养物质。
十、急救知识
发烧:
①物理降温:温水擦浴或浸浴;酒精擦浴;额头部冷敷或冰敷。
②服用退热剂:如复方阿斯匹林,扑热息痛或消炎痛等,剂量根据情况而定。一般
如果你是网站管理员,在网页地址后方加入?/done/可正常访问
请迅速处理违规内容,如有问题请咨询空间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