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因果词
1、常用格式:因为……,所以……
2、替换词语:
(1)因为=由于
(2)所以=因此、故而、总之、由此可见、综上所述、概而言之、总而言之、正因如此、导致、致使。
二、解题技巧
1、如果出现因果,则前因后果,结果更重要,即“所以”后面的文段是核心文段。
2、“因为”有时候会被省略,要学会在语句中加上这个词。
3、因果关系里面有个倒装的格式,那就是“之所以……是因为”,因果倒装往往更强调导致结果的原因。例如他今天没来,因为他生病了。(强调“他没来”的原因)。
4、因果关系正确答案形式:
(1)结论 B 的同义替换;
(2)强调结论 B 的原因;
(3)如果选项仅仅描述的是原因”部分“的内容,则属于非重点“应排除”。
(4)若后文有其他关联关系,需结合相应关联词共同分析。
三、随笔练习
例1:(2013河北)每个年轻人都要经历社会化过程。正道直行固然有一种简约之美,但在参差多态的社会里,仅有一招是不够的。灵动如蛇固然是聪明而富有效率的,但如果没有内心的方圆和规矩,纯粹的机会主义者行而不远。因而,社会这位无处不在的严师总是教化人们,要在坚持原则和事急从权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在无伤大雅和誓不低头之间找到分寸感。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A. 歧路纷纷,直道直行
B. 处世之道的选择
C. 过于锋芒毕露不利于年轻人的成长
D. 参差多态方为世界之美
※解析:浏览文段看到因果词“因而”,这个词表明前后内容构成因果文段,直接看结论的内容。强调我们要找到人生中的平衡点和分寸感,换言之,也就是处世之道的选择。故本道题答案选择 B。
例2:紫禁城里到处漫飘的都是红、黄两色,偌大的紫禁城,色彩是比较单一的。之所以选择这两种颜色,是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传统文化里,红色一直被视为是一种表示喜庆的正色,寓意着庄严、幸福、吉祥。据文献资料记载,周代以后的宫殿就已经开始普遍 的使用红色了。紫禁城承袭了以往宫殿的色彩美学,所以才使用了大量的红色。至于黄色正统地位的确定,源于华夏民族对文明起源的追述。华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一望无垠的黄土高原,以及奔腾不息的九曲黄河,都使得黄色深深的印入了炎黄子孙的精髓之中。到了汉 代,汉武帝刘彻确立“汉居土德”,至此,黄色便成为了汉朝皇权的象征,以后历朝相沿不变,均以黄色为贵。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A. 强调紫禁城色彩单一的建筑特点
B. 解释中国传统文化中红黄两色的寓意
C. 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建筑色彩的影响
D. 剖析紫禁城选择红黄两色的原因
※解析:文段首先讲了紫禁城色彩比较单一,接下来通过因果倒装的句式解释了选择红、黄两色的原因。最后关于原因部分给出详细的解释。重点在“之所以”之后,主要讲的是紫禁城选择红黄两色。因此,选择 D 选项。
例3:(2021黑龙江公检法)敦煌手卷较之之前的竹简、木简,就是把竹条、木条换成了纸条,把绳子换成了胶水。原来那时候的书写要远比我们想象的艰难。彼时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还看不到半点萌芽,雕版印刷术虽已产生,但它又贵又费事。在敦煌遗书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手写卷而非印刷品。更何况我们到现在也没发明毛笔字的涂改液,万一写错,而作为经书又力求美观整洁,那可怎么办?没问题,只要换张纸条就可以了。因此,手卷制作方式既方便工人分工抄写,又方便校刊。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 纸条在敦煌遗书成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B. 敦煌手卷使用纸条和胶水的原因
C. 在敦煌手卷制作的年代,人们书写很困难
D. 敦煌手卷的制作为何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解析:尾句通过结论词“因此”总结前文,得出敦煌手卷的制作方式方便抄写与校刊这一结论。对比选项没有这个结论的同义替换。
因此往前阅读,第一句话讲述了敦煌手卷就是把竹条、木条换成了纸条,把绳子换成了胶水,第二句话解释了为什么要这样做,因此强调结论的原因,对应B项。
A项,文段主题词为“敦煌手卷”,“敦煌遗书”偏离文段核心话题,排除;
C项,“书写困难”为结论前的内容,非重点,排除;
D项,文段强调的是敦煌手卷的制作相对简便,选项与文意相悖,排除。
例4:(2018联考)近代以来人类的技术发展过程与古代不同。古代技术发展只是偶发事件,如火药、指南针等,尽管在军事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但由于结构简单,后续没有重大改进。而近代技术则不然,从织布机到蒸汽机,进而到内燃机、电动机,技术的进步是连续的,也是一个可期待的线性过程,因此可瞄准未来,进行过程上的超前式跨越。如钱学森在中国基础工业非常薄弱的情况下,就主张重点发展导弹而不是飞机;美国在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航天落后于苏联的情况下,便直接推出阿波罗登月计划。这些都是跨越式发展的典型表现。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 跨越式发展是抢占技术发展先机的前提
B. 现代技术发展的路径与古代有本质的区别
C. 勇气和魄力是支持跨越式发展的精神品质
D. 对技术改进的无限追求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解析:文段首句指出近代的技术发展过程与古代不同,之后先阐述古代技术的发展状况,并指出其后续没有重大改进,接下来通过转折词“则不然”强调近代技术的情况,并通过“因此”总结前文,强调技术的发展要依靠“超前式跨越”,后文通过“跨越式发展”的具体表现进行举例说明,不重要,故文段重点强调推进技术的发展,需要采取“跨越式发展”的方式,对应A项。
B项,没有提到文段的主题词“跨越式发展”,且“古代”非文段强调的重点,排除;
C项“精神品质”、D项“对技术改进的无限追求”文段均没有提及,无中生有,排除。